您好,欢迎进入 官方网站!
工业富联(全称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期于2015年,系原鸿海精密体系内的多项业务及相关资产重组而成。
一个5000亿电子产业帝国
作为全球领先的高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工业富联坚持“数据驱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业务已实现对数字经济产业五大类——云及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5G及网络通讯设备、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全覆盖,在产品、技术以及全球市占率方面极具优势。在2022年度,其营收更是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
从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富联的母公司鸿海精密由董事长郭台铭在1974年带着30万台币初创资金成立,以模具厂起家,后逐渐将业务拓展到电脑、手机、服务器等代工领域。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2013年鸿海集团开始有了工业富联最初的设想,并在2014年开始成立项目小组,全力筹备工业互联网项目。2015年,工业富联的前身福匠科技在深圳成立,宣布将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系。2017年7月10日,福匠科技整体变更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本次重组后工业富联接收鸿海精密体系内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业务及相关资产,直接或间接持有31家境内子公司和29家境外子公司的控股权,以为接下来的上市做准备。
2017年12月6日,富士康股份、机器人控股与深圳鸿富锦等32家增资方签订增资扩股协议,各方同意由富士康股份发行17,587,992,199股新股收购深圳鸿富锦等32家增资方持有的13家境内公司股权。通过发行新股收购股权,工业富联直接取得国基电子等12家境内一级子公司100%的股权和山西裕鼎44.5%的股权,进而直接及间接取得合计27家境内公司及下属3家境外公司的控股权。
2018年6月8日,工业富联成功在A股上市。本次IPO工业富联共发行19.7亿股新股,发行价格为13.77元/股,募集资金总额约为271.20亿元。截至当日收盘,工业富联首日涨幅为44%,市值达到390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富联在上市的战略配售过程中,吸引了不少长期价值投资者,最终获得配售的20家机构中包含上海国投协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投资机构、中国人寿、一汽财务等央企,以及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
赚钱法宝:工业富联主要产品产销量及变动情况
作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全球顶级服务提供商,工业富联能为全球知名客户提供各种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工业互联网等为主的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务解决方案。
通信网络设备方面,近年来伴随着5G、千兆光网等新技术在娱乐消费、社会民生、数字政府等垂直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各种创新应用不断涌现。根据IHS的数据,2022年全球5G基础设施市场产值达307.4亿美元,同比增长4.53%,未来几年将继续呈增长趋势。
工业富联聚焦企业数字化、5G基建、智慧家庭三大场景,能向市场提供5G终端、5G/4G模组、5G专网、Wi-Fi设备、光通讯等全面的网通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在2022年,公司的网络设备年出货量达2.62亿台、通信网络设备高精密机构件年出货量可达11亿件,主要客户群在全球市场占有超75%份额,以助力全球5G新基建的发展。
云服务设备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算力需求持续释放带动算力基础设施产业迎来增长新周期。根据IDC的数据,2022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突破1,516万台,同比增长12%,产值达1,215.8亿美元。在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应用引发新一轮算力需求。根据IDC数据,2023年全球高性能AI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达248亿美元,年增率预计高达27%。
工业富联在云服务设备方面拥有T-5010sc、S-6411、R-5216、R-5117、R-1212、R-1112等高性能服务器,T-5010oe、T-5010ie、T-5010ac等边缘计算服务器,以及多种先进散热、储存设备可供客户选择。近年来,公司在云服务服务器领域出货量持续全球第一,并与全球主要服务器品牌商、国内外CSP客戶深化合作,不断推出新一代云计算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而在AI服务领域,自2017年起工业富联就已经开始布局,处于领先地位的HGX系列产品截至目前已经发展至第四代,并已经开始为客户开发并量产英伟达的H100及H800等高性能AI服务器。伴随着AI硬件市场迅速成长,公司AI服务器及HPC出货增长迅速,在2022年云服务商产品中,占比增至约20%,持续维持增长态势。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约达1.2万亿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工业互联网产业已延伸至45个国民经济大类,21个省区市将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预见工业互联网发展活力强劲。
早在2015年,工业富联便开始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BEACON,并于2016年1月正式将BEACON平台应用到了自身的生产流程当中。目前,工业富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连续5年获得国家级双跨平台的称号,并拥有6座灯塔工厂、10大行业服务、10+行业标杆工厂、1,500+累计企业的服务经验。凭借一站式数字化转型服务多年的先进制造能力沉淀,公司能够满足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电子制造行业、精密金属行业、泛家居行业、机械加工行业等各种制造企业不同层级的技术需求。
工业富联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
基于工业富联长期在上述三大核心业务的深耕,目前公司已经形成非常完善的购销业务体系。其中,在采购领域,工业富联原材料采购模式包括向供应商直接采购和Buy and Sell模式两种,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印制电路板、零组件、芯片、玻璃、塑料、金属材料等。通过Buy and Sell 模式,公司与Broadcom、Dell、HPE、华为、Intel、英伟达、Qualcomm、Seagate、Western Digital等品牌商了形成长期、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而在销售领域,凭借业内领先的产品研发、先进制造、品质管控和供应链管理等优势,工业富联已成功进入Amazon、Apple、ARRIS、Cisco、Dell、HPE、华为、联想、NetApp、Nokia等全球知名电子行业品牌公司的供应商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目前新型工业化已定调为国家现代化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下,工业富联也启动“2+2”全新战略布局,除了积极发展“高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业务、逐步布局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外,同时也锁定“大数据(包含元宇宙算力及储能)+机器人”作为新事业布局的重点,以打造成公司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工业富联启动“2+2”全新战略布局
从财务情况来看,自2018年上市以来,工业富联依托于数字经济新基建的发展机遇,推动“高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为核心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产品技术的持续创新,公司业绩整体稳步增长。
2015-2023Q3工业富联业绩实现稳步增长
在2022年,受益于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算力等需求增长,公司业绩再创新高,营收首次突破5000亿元,增至5118.5亿元,同比增长16.4%。归母净利润200.73亿元,同比增长0.3%。同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也持续改善,净额达153.66亿元,同比增长76.1%。
2022年工业富联营收及净利润再创历史新高
分不同的业务来看,2020-2022年,工业富联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及工业互联网三大业务营收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属云计算板块表现最为亮眼。在2022年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新产业带动算力需求激增,该板块营收首次突破2,000亿,至2,124.44亿元,同比增长19.56%,连续5年保持成长趋势;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方面,全球企业数字化、5G基建和智能家居需求提升,网络扩容需求显现,该板块在2022年实现收入2,961.78亿元,同比增14.37%;而在工业互联网方面,2022年全年收入规模19.12亿元,同比增长13.46%。其中卓越制造咨询业务基于标准交付流程及方法,收入增长113%,客户增长60%。一站式数字制造运营系统推进标准软件产品收入增长283%,客户增长63%。云与平台服务收入增长140%,资源规模增长53%。
2023年H1,受益于全球AI算力市场持续爆发,工业富联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大幅提升盈利能力,上半年营收2067.8亿元,扣非净利75.4亿元,同比增长18.3%创新高。尤其是第二季度的扣非净利同比大增32.3%,达43.3亿元。
2023年Q3,面对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市场整体需求疲软等不利因素,工业富联通过“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持续优化产品组合,盈利能力、经营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在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净利率核心指标方面均呈双位数增长,第三季度分别实现22%、38%、44%的增长,前三季度分别实现16%、22%、24%的增长,高质量发展显成效。
工业富联业绩的稳定增长,除了受益于在产业内多品线进行布局外,也与公司一直以来持续的高研发投入密切相关。
根据wind的数据,在研发投入上,工业富联一直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趋势,并且从2020开始,已经连续3年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目前,公司拥有研发技术团队超3.2万人,拥有有效申请及授权专利共6,189项,其中移动网络设备领域专利数量为3500+,云计算领域专利数为1300+,而工业互联网领域专利数也已经超过了800+。工业富联通过持续的投入,并结合自身强大的数字化基础,不断推动公司在云、网、端、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业务方面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产业布局:供应链管理的全球化布局
工业富联在智能制造及供应链管理方面,已实现全球化布局。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匈牙利、捷克、越南、墨西哥、美国、新加坡、匈牙利、印度、日本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高端智能制造基地,并不断拓展及优化产能。通过全球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与供应链资源的柔性调配,以便更高效迅速地满足全球客户的交付需求。